明镜周刊对中美贸易战的分析

2018-04-19 浏览次数:4105

导读: 这篇新闻评论发表在3月14号《明镜在线》,作者Georg Blume。他曾经是《时代周刊》驻中国记者,现生活在法国巴黎。

美国总统正在摧毁德国的幸福自由贸易世界。在德国,几乎没有一人赞同特郎普对中国提出的要挟和征收关税的态度。但有一天我们或许会感激特郎普。

听听听听听听.jpg

对西方而言,中国是一种挑战。但作为汽车大国的德国却不想正式面对。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是大众和戴姆勒的最大销售市场。除中国以外,有谁比德国更加从中获益呢?

可是,短期内的盈利让大多数德国人藐视中国的崛起所带的长远影响。中国玩着自己的国际贸易游戏。它不仅仅涉及到人权和民主问题,也包括资本主义规则。从道德的出发点来看,中国的经济法则比压制性的政治体系更加无可反驳。相反,中国让10多亿人脱贫,让世界变得更加公正。

关于中国版的资本主义有两个特点:

第一:  人民币的兑换可能性依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它可被视为一种武器: 通过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通过货币升值能在全球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投资。

第二: 对资本输出及输入的控制。没有人可以无限制地在中国进行投资或者把他在中国获取的盈利对外输出。国外企业尤其受到限制: 在大部分行业领域都必须跟国内企业合资,尤其是汽车业。

前德国总理施密特在生前总是建议中国政府一定要把货币汇率跟资本收支平衡表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或许华尔街在统治世界,但中国是例外。中国既比世上大部分国家都独立于国际金融资本,而且还控制自己的经济。

不仅如此: 中国大企业正逐步打破以西方国家企业为主导的局面。据法国投行Natixis分析师Patrick Artus表示:“如果亚马逊不被美国市场所保护,早就被阿里巴巴“包围"了。”

这也是为什么当李书福入股戴姆勒公司后,很多德国人都感到大吃一惊。类似反应只说明了西方的担忧,今后在经济上被中国比下去(或将不如中国)。

954126_095713328181_25.jpg

这种担忧是有根据可寻的。这也局部性地解释了美国总统面对中国所采取的措施。特郎普在意的是创新。“特郎普所打的是一场创新战,而不是贸易战。”据巴黎大学教授Lionel Fontagne这样认为。

在德国,大家习惯性视自己是当下自由贸易世界的赢家。我们德国人最终都会说::反正我们的贸易顺差比中国的还要大!这恰恰是德国人给自己设置的一个陷进。自由贸易并不一定总是公正的,也不能都让双方同时获益。自由贸易往往会带来巨大的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必须要得以纠正。

比如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 1985年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导致投机泡沫,然后泡沫破裂。广场协议最终使贸易差额得以纠正。在当时的全球两大经济体,美日之间也存在多年的贸易战推测。

现如今,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不平衡不亚于当年的美日贸易逆差。现在美国又提出贸易平衡化,对此,中国政府心里有数。德国对特郎普做出的措施也要区分看待: 不能咒语般地指责美国正在摧毁由自己在二战后建立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国的崛起是如何置疑这种体制的。

uuuuu.jpg

当下是否还要把西方的领先技术继续通过合资的方式与中国分享呢?多种指标显示,中国将在短短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全球最富裕的社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西方也必须要明确地意识到这种趋势对自身经济所带来的风险。

特郎普觉得这对美国是很大的风险。对此,他的担忧是有根据的。

服务需求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