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渔村到国际化都市:杜塞尔多夫的历史变迁
2018-12-19 浏览次数:3714
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的德语是Düsseldorf, Düssel是莱茵河右岸一条40公里长的支流,Dorf则是村庄的意思。顾名思义,杜塞尔多夫原本是指杜塞尔(Düssel)口岸的一个村庄,因此至今仍经常被戏称为欧洲最大的村庄。
19世纪背靠鲁尔区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20世纪作为西德开放的桥头堡快速发展,使杜塞成为真正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大都市。美国记者兼改革家Frederic C. Howe称赞杜塞尔多夫的城市发展堪称典范。
如今杜塞作为北威州首府,是德国第三大国际化都市。其生活质量指数在全球231个城市中位列第六,也是德国最受外国企业欢迎的城市。
杜塞的发展与其地理优势密不可分,地处欧洲经济区的中心,坐拥鲁尔区的重要港口。杜塞的城市徽章是一只直立、双尾、戴蓝冠的狮子,在它的爪子里握着一只蓝色锚,由此可见河流对杜塞的影响和塑造。
杜塞前市长埃尔伯斯曾如此形容杜塞的区位优势:“在这里,企业可以轻松地服务整个中西欧市场,以杜塞为中心五百公里半径的范围内拥有欧洲50%的消费购买力。”
除了地缘和深厚的工业沉淀,杜塞还有自己的“软优势”——多元开放的城市氛围。作为西德最早的接口城市,当时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企的入驻,这也奠定了杜塞开放的环境。根据2012年的人口调查显示,杜塞人口总数中有19.3%是外籍人士,超过5000家的外国企业在此建立公司。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杜塞因其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设立据点的首选目的地之一。除了商业交流,中德文化的互动也愈加频繁:今年9月,德国首家公立中德双语幼儿园—“熊猫”幼儿园在杜塞尔多夫正式开园。
2018年9月14日,杜塞尔多夫市长盖泽尔及教育部负责人、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出席开园仪式
完善的教育体系也是德国的特点,杜塞拥有22所高校,包括著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和杜塞尔多夫大学,以及110所小学、68所各类中学。
相对整个德国来说,生活在杜塞是舒适的,因为这里是德国最温暖的地区之一。其年平均气温为11.2℃,即使在冬天,温度也很少低于零点。而杜塞至今仍被称为村庄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这里并没有纽约、伦敦以及柏林那么的喧嚣和繁忙。这里的节奏更慢、更为安静和内敛,所以也更“乡村”了一些。